) 进入专题: 贫富差距 。
这里的麻烦是,"集体"人口滋生无限,但土地有限,于是凭成员权无偿取得宅基地的做法,在很多地方也不得不打折扣:有的收窄面积,有的要排队等待,有的永无希望。话说成都自2003年从江浙一带学回来的"三个集中"后,抓住的不仅是由农转工的产业变革,而且是城乡资源的空间集聚。
在内部,农民与农民、以及农民与抽象的"集体"之间,行为边界不明。这些场合需要快刀斩乱麻,离不开强制力但我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还是自身经济结构性扭曲的反映。问题是,最近这些年的情况恰恰相反,经济严重依赖于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不升反降。与此同时,中国的生产成本却在提高,农民工做得了工作岗位在向其他国家流失,而另一些升级了的企业所创造的岗位却未必是农民工做得了的。
有人将农民增收的希望寄托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采用,这些都必须以农业人口的减少为前提。从近年的数据来看,劳动收入占比降到了40%左右,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同一指标大多在70%以上。第一,提高人均资本的占有量,这就需要投资。
很多评论经济的人之所以关心这些比例,是因为他们认为建立在这样的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增长是不平衡的、粗放的、低效率的、不可持续的,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变到以消费为引擎、以自主创新来驱动的模式上去(姑且不论是否存在这样的模式)。从长期的供给角度而不是短期的需求角度来看增长,恰恰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必须不断降低政府及国有部门在投资中的比重,必须改革现行的投资审批制度。中国相对较低的消费率对应的是相对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这正是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产业结构上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偏高,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占比过低。尽管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里增长相对说来依然很快,通货膨胀也不高,套用卢卡斯教授的话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通货膨胀率又低,有什么问题呢?可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就是认为中国经济存在所谓的结构失衡:从总需求的结构角度看,主要是消费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在统计数字上则表现为消费率(即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率)过低,投资率和出口率过高。
因为经济增长是个供给问题而不是需求问题,维护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应该在供给上做文章,说到底也就是要提高人均生产能力,亦即劳动生产率。有人担心高投资率必然造成产能过剩。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个途径是技术进步。由于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结构失衡,因此以较快速度增长的趋势仍会持续下去。
很多人混淆了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指的是GDP水平的持续的上升)和短期经济波动问题(指某一年或某个季度的GDP水平的变化)的重大差别,误用了只适合于分析短期经济波动的凯恩斯理论来分析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事实上,早在十六年前的九五计划中,国家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所谓的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十五计划又再提调整和升级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以更好、更快地学习、模仿、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为主,而不是以自己去创新为主。除了基础设施投资以外,如果过多的投资是由政府来决定或者批准的话,那就难以避免投资的失误或低效。
至于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不同的评论者的观点可能很不一样。而对市场化(或者说中国式的市场化)改革持质疑甚至反对态度的人们则可能认为消费过低的原因是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昂贵的房价、医疗和教育开支也导致老百姓不敢消费,因此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去提高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降低房价,改善公共福利。
好几位经济学家(包括本文作者)之前已经著文论证中国并不存在长期消费不足的问题。但这是全国平均速度,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世界银行用来界定高收入国家的起始线(约12500美元),因此,应该允许这些城市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降到5%左右,否则,就是逼着地方政府违背市场规律去上项目、争投资,乃至在数字上造假。
六年前的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最近的十二五规划几乎如出一辙,并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各项经济结构。套用一句老话说,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这个意志是来自于强大的中国政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途径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中国在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占GDP的比例仍然低于世界中位数水平,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但目的不是为了应对所谓的结构失衡,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我们也同样主张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或者占优地位必须尽快打破,政府对行业准入、资源价格的管制需要大大放松,也同样希望人民收入能够快速增长,房价能够更加合理,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福利继续改善。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中国的科研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还是超前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我国的科研实力和产出在世界上的排名要高于我们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进入 张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在短期里,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很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是正常的,但不能以此判断很多行业存在长期的生产能力的过剩。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无外乎三个途径。
首先,中国的消费率在统计上被低估了,其真实水平与东亚四小龙在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很接近。如将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完全看成是体制和政策失误造成的话,那就大大高估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了。
其次,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相反,相对较低的消费率能够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虽然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仍过多,但中国毕竟已有了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大多数经济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决策都已分散化、市场化了,加上中国较高的投资率以及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的巨大的收入和技术差距所带来的赶超效应,中国经济在今后20年里完全可能以每年平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下去。中国作为一个已脱离了计划经济的国家,其经济结构并不是政府能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短期经济波动会受到需求因素影响,但长期的经济增长则取决于总供给能力的扩张。
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要变成发达国家需要一步步来,即使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我们也还要几十年时间才可能在人均收入上赶上发达国家。
其实,这些结构上的比例数字本身不会影响人民的生活,而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却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个途径是技术进步。
什么时候我们成了发达国家,那么现在所说的产业结构问题如第三产业不发达、能源消耗比率高、高附加值的产业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自然都不存在了。从长期的供给角度而不是短期的需求角度来看增长,恰恰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其实,这些结构上的比例数字本身不会影响人民的生活,而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却会。从产业结构上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偏高,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占比过低。很多人所希望的产业结构说穿了就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但这只能作为长期的愿景,而不是几年里或者十几年里能够实现的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途径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六年前的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最近的十二五规划几乎如出一辙,并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各项经济结构。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
短期经济波动会受到需求因素影响,但长期的经济增长则取决于总供给能力的扩张。由于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结构失衡,因此以较快速度增长的趋势仍会持续下去。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中国的科研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还是超前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我国的科研实力和产出在世界上的排名要高于我们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中国在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占GDP的比例仍然低于世界中位数水平,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